有多少「不可以」說得清?
輟蝀在東,莫之敢指《詩經》
書籍禁忌
7/18/2025
「不可以【行為】,不然【後果】」……在我們家,這個行為通常是各種搗蛋,後果通常是爸爸會生氣、捉去罰站。
搗蛋是禁忌,爸爸會生氣。民俗的禁忌已經有約定俗成的後果,所以不用爸爸生氣。
「不可以指月亮,不然會被割耳朵」
「不可以踩書,不然不會唸書」
「不可以剩飯粒,不然會娶到麻子臉」
許多民俗禁忌,是對因果關係有錯誤認識,錯誤相信將有災害降臨。如果設想中的不幸必然要隨著犯忌而來,那麼禁忌也就不再是禁忌,而將會成為勸人行善的箴言或是一種普通的常識罷了。就好比說「不要把手放在火中」並非禁忌,而是種常識性的道理。
家中規矩的諸多禁忌,恐怕是惰性驅使下的威權教養習慣使然,沒有耐著性子說明為什麼現在要做什麼事、不可以做什麼事,直接以「爸爸會生氣」作為後果提出,自然容易造成因果關係的錯誤認識。孩子把臭襪子丟在微波爐旁邊,是該從衛生整潔層面切入問題,甚至引經據典搬出巧虎來讚聲,讓孩子正確理解因果關係,從經驗形成記憶,從記憶養成觀念。
本次書目:《禁忌與惰性》李緒鑒著 幼獅出版 1995年
這本書其實講的是民間禁忌,如何因為人類的惰性而傳承存續,對生活中的經驗教訓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。如今民智已開、科技發達,我們已經可以笑看這世間的諸多桎梏而百無禁忌,也是很有趣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