延川石液者,松墨不及也

石油至多,生於地中無窮,不若松木有時而竭

石油中國

6/30/2025

white and black smoke illustration
white and black smoke illustration

「鄜延境內有石油…土人以雉尾裛之…燃之如麻,但煙甚濃,所沾幄幕皆黑。予疑其煙可用,試掃其煤以為墨,黑光如漆,松墨不及也,遂大為之,其識文為『延川石液』者是也」──沈括《夢溪筆談.卷二十四.雜志一》

🔥 引言|松木採伐下的能源危機

在文風鼎盛的北宋,何物最是文化和品味的象徵?不是珠寶不是瓷器,而是一錠上好的墨。

那時候的墨大多是用松木燒出來的煙灰製成,叫「松煙墨」。這種墨黑得剛剛好,寫出來的字濃淡有層次,是文人最愛用的墨。可是製作松煙墨勢必要採伐松樹,用得愈多,松樹就愈少。宋代便有嚴重的木材短缺問題(儘管並非完全出於製墨),頒布禁令不准隨便採伐。文化用品的需求,卻也遭遇到了嚴重的能源問題。

宋代北方生態系統惡化,森林大量漸少,地面失去溫度調節機能,年均氣溫下降,無霜期縮短導致農作物生長期減少。又宋代人口達兩千萬戶(約當1~1.2億人口),幾乎整個華北平原都已墾作農田,太行山失去松樹林,導致木材短缺,影響到鋼鐵等產業。(摘自維基百科中國環境史條目)

🌲 松煙墨的地位與困境

松煙墨是古代最高級的墨品之一。製作此墨需要焚燒特定松木材、收集純淨的煙灰,反覆加工才能完成。

問題是這種墨不只難做,還很耗材。宋代讀書人變多、印刷技術出現普及,墨的需求量也隨之大增,其結果就是好墨越來越貴,部份劣質墨充斥市面,而優質松木的數量也跟著快速減少。

文化需要大量的墨汁,另一方面,森林卻承受不住這樣的砍伐。這時候,如果能找到新的墨料來源,那將是很大的突破。

🛢 沈括石油製墨的發現

北宋沈括發現在延安一帶,地面有一種黑色的油不斷從地底冒出來,當地人叫它「石油」。

這種油一點就燃,煙又特別濃,常常把那些帳篷和布幔常常燻得黑漆漆的。沈括見狀心道:「這煙既然能把東西染黑,是不是也能拿來做墨?」

於是他用雉雞的尾羽去蒐集燃燒後的油煙煤、製成墨汁。結果品質竟然很好──墨黑得發亮,寫起來筆跡清晰漂亮。沈括將這墨命名叫作「延川石液」,說它「生於地中,無窮無盡」。

♻ 替代能源思維的今昔對比

千年前的沈括,雖然不是在談「能源轉型」,但他的行為其實非常現代。

當舊有的松煙墨資源無法再支撐龐大的需求,他主動觀察、實驗、找替代方案。他解決了製墨問題,更開啟了一種「資源能否持續」的思考。

今天我們面對更大的能源問題:既有能源之有限、氣候變遷、綠能開發等等。回頭去看沈括的發現和作法,或許真正的創新,往往來自於最貼近生活的觀察。

那是一筆墨,也是一次能源的改寫。

以上是我的學習筆記。有任何想法歡迎與我分享!